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你一定不会陌生。
现在,我们已经懂得了,自然界气象、物候的变化都可以在二十四节气中体现,自然界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为了更好地顺应自然,防病保健,人们开始注重顺时养生,“节气灸”也越来越为人所知、所用。同时,节气灸以其简、便、验、廉的优势,为我国历代医家及百姓所喜闻乐见并沿用至今,在传统防病保健领域里占有特殊的地位。
“节气灸”是指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使天时、灸法和经络穴位的作用三者叠加,从而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调动与开发机体潜能,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
古往今来,中医无不重视节气养生调病,并把“天人合一”作为不违天时、顺道而行的重要法则。
《黄帝内经》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会出现周期性盛衰,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
这都说明了人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人体经络气血若与自然节气时令之气不能同步调和,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失调而降低免疫力,甚至诱发疾病。
假若能在阴阳之气剧烈变动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扶助正气,激发机体的潜在的顺应能力或应变能力,则有助于防病保健。因此,“节气灸”正是体现中医的这种“因时制宜”加强身体机能的有效方法。
中医养生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动态和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气血运行等都与节气的变化息息相关。
在节气前后应时施灸,对人体保健能起到防患未然、事半功倍的作用:
①“治未病”作用更强
节气既为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动剧烈之际,也正是人体阴阳交替之时。此时,正是体弱、年老、久病、免疫力低等人群加重症状、诱发宿疾和易生新病的时期。
艾灸通过在相应腧穴上进行适当刺激,能够激发机体自身内在的整体调节能力,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提高自身抗病能力,那些依节令变化而显露的疾病端倪也会因正气的提升而容易被消灭在萌芽之中。
②调脏腑效果更佳
《黄帝内经》提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保健养生遵循春暖、夏暑、秋凉、冬寒的变化,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从而使人体的五脏在阴阳平衡的状态下,相互资生、相互助长。
“节气灸”通过选择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穴位进行艾灸,温壮元阳,调动身体的潜能,激发经络之气,使脏腑调和、气血通畅,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③改善体质的更佳
《灵枢·卫气行》曰:“谨守其时,病可与期……是谓逢时。”
“节气灸”利用自然之气联合艾灸对人体内部进行调衡,可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这样当外界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功效,可有效调理体质的偏颇,并通过体质的调理而拒邪防病,将体质调整到更佳状态。
灸后注意事项:
1.饭后一小时内不宜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
2.灸后多喝温水,以助排毒,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4小时内不宜洗澡,忌喝冷饮。
3.艾灸期间应忌食腥、膻、辛、甘、油腻、寒凉之品,如酒类,水产品,羊肉、鸡肉、狗肉,黄瓜、韭菜、香菜、辣椒等。
【艾灸的禁忌症】
装有心脏起搏器者、出血倾向性疾病者、局部皮肤破损、感染者、孕妇及过敏者禁用;孕妇、高度体质过敏者、高热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以及局部皮肤有破损者、有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知者、代偿不全的心脏病患者禁用。以往有重大疾病患者也应禁用;急性损伤者应在24小时后应用;用后若皮肤有过敏反应也应禁用。
槐荫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目前开展项目有针灸、拔罐、艾灸,督灸、放血疗法,推拿治疗、穴位贴敷、康复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吞咽训练、中频治疗、电疗等。
科室咨询电话:0531-5827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