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全能的槐荫医院影像科
科室介绍:影像科设备先进齐全
和医院同龄的影像科,从建院起一直不断成长,如今已是槐荫医院的重点科室。 “以前影像科是三间屋子,做片子是暗室人工操作,一进去黑咕隆咚的。”谈起科室的发展,科室的老同志怀大夫很感慨。
该科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黑屋子时期。自56年建院到80年代初。科室在医院一个不太显眼的角落,三间屋子。要检查得进到屋里,关灯近台操作。这个过程类似原来照相、洗照片的过程。跟数字完全不搭边。医生和病人一样受仪器的辐射,防护措施非常落后。曾有一位放射科大夫去世时,全身溃烂。所以那段时期,医院里只要一谈起癌症,就会想到放射科。在这样的环境下,医护人员仍然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为病人服务。
80—90年代,半黑半明期。此时拍片子可以遥控、隔室操作,但洗片子仍然要进暗室、完成显影、定影、水洗的过程。
90年到2000年左右,模拟数字阶段。此时机器作出的影像比原先的普通片子有了很大进步,接近数字技术,但仍存在失真、放大的现象。
第四个阶段是05年以后,进入全数字化时代。科室实现了无纸化操作,最大的变化是,以前的报告要手写两张,还得复印,标点符号错了就得重写,费时费力,现在是pakes系统,患者的检查实现了院内联网。相比于以前病人只能拿检查的报告而不能拿自己的片子相比,现在是不仅有高质量的清晰的图片,还能根据病人的需要刻成光盘。2006年,影像科实现了科室全数字化办公。
数字化对于影像资料的传输、储存更加方便、省力,与以前柜子满当当、费空间相比,是空前的进步。仪器的先进,代表着省时省力,影像精准度高,医护人员和患者接受的辐射量更少更小了。
虽然是区级医院,做的片子比市级医院好
从黑暗到敞亮,从简陋到齐全,从全部人工操作到全数字化,槐荫医院的影像科的实力如今已是不可小觑。“您腰椎是骨质增生并椎间盘突出,位置在脊椎第四五节,您看,就是这里;哦,颈椎也是有增生,椎间盘突出在第三四节。 ”坐在影像科的操作间内,看该科主任徐重阳一边调整影像,一边耐心细致的跟患者解说,并给患者提出了治疗的几个步骤。”患者边听边点头,原先紧张的神色在轻声慢语中渐渐舒缓。
每天要接待来自于周边社区及慕名而来的患者,影像科以高标准的清晰影像和对于患者病情的准确诊断,让患者满意而归。
“虽然是区级医院,片子比市级医院要好”。来做检查的患者这样反映。
“我们有硬件。我们的院领导思路清晰,眼光超前。以前是机器不大行,现在我们机器先进了,硬件有了,软件不断跟进,所以诊断的结果自然好了。我们这个楼是90年盖的,建楼后进了两台进口设备,透视机和拍片机,当时这些设备和省立医院是一样的,现在还在用。95年进了普通CT机,05年后进了螺旋CT机,这台机器软件很先进,三维成像,扫描效果很好。”徐主任历数家珍,介绍着科里的仪器设备。
要一流的仪器设备,保证先进不落后,保证超前不落伍。自2000年始,医院加大了向现代化进军的脚步。医院领导和影像科人员及医疗器械专家经常讨论考察,进什么样的仪器好,能减少更换频率。
2005年,影像科购进了最先进的DR全数字照相机,当时济南市有这台仪器的很少,仅省千佛山医院有一台。是年,先后引进了多层螺旋CT、全数字胃肠机、乳腺钼靶、彩超等价值2000多万元的先进医疗设备,不仅实现了影像科的全数字化,更加快了医院发展的步伐。
#p#副标题#e#
高标准高起点的仪器设备是医疗技术的保障。它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保证了图像的质量,使影像清晰度显著提高。
“医院为影像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只有努力争先创优,才对得起医院领导的苦心。”徐主任告诉笔者。他说,想当年一个同志休婚假自己曾经连续20多天每天24小时上班不休息。即使现在,也是上24小时,休息一天,再上24小时。科里共有十一个人,平时还得抽调几个人去社区和两镇卫生院。在人员紧张、业务量大的情况下,科室人员团结一心,宁可不休、少休,也得保证科室的正常高效运转,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如今的影像科设备先进,技术精准。科室人员在医院领导的超前思路指引下,在科主任的带领下,苦练基本功,打造硬功夫,凝聚影像科新高地 。
从影像诊断到影响治疗的新跨越
在人们印象中,影像科就是拍片子的。但在接触了槐荫医院影像科的技术团队,了解了他们的业务技能后,想法有了根本的转变。
他们不仅会拍片子,还会治病呢!
以前是以影像为临床治疗提供技术支持,现在是自身能够开展手术治疗。穿刺、胸水、腹水、病理活检、椎间盘病变、肿瘤栓塞治疗拿得起,放得下!
作为科室带头人的徐重阳主任,除了精熟本专业的技能外,已能带领科内同志开展介入治疗,又能进行穿刺活检等。
“实现从影像诊断到影响治疗的根本转变,也是近几年的事。这个这个质的飞跃是从06年开始的。”
从单纯的给患者检查拍片到为患者治疗看病,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科室,成长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在55年的变迁中,医院影像科人完成了四个阶段的角色变换。
一是光会拍片子,不会看片子,或光会看片子,不会拍片子。这是建院之初,科室的人才队伍最为原始的阶段。
二是七、八十年代,科室人员已经会看又会拍片子;
三是八、九十年代,槐医影像人既会看CT,也会看放射,也能看磁共振,也能看彩超,自身技能变得较为全面;
第四个阶段,也就是现在的影像人,也摆脱了单纯的拍片、看片的技能阶段,变得能文能武,心灵手巧。从单纯的影像的诊断向治疗发展,已经能开展介入治疗,成了“全才”!
如今,他们除开展的常规检查项目,还针对内外科的CT血管造影、病理活检定位、数字DSA减影,开展手术介入治疗;针对妇产科的不孕不育检查;结合医院肛肠特色,开展了CT导引下复杂性瘘管的造影(每年400多例)、直肠排粪造影(平均每年1000多例),胃肠道的相关造影等项目……
不仅是拍片子的,还会治病!这个飞跃凝聚着影像人无尽的辛劳和付出。
为了打造高素质的科室人才团队,影像科利用一切机会提高业务技能。有几个途径:向医疗器械的厂家学习熟练操作;医院每年给影像科至少1—2个名额外出到天津肛肠医院、上海东方医院等学习培训;派人员到省级医院学习;只要是全国性的影像会议,科里都派人员参加,去接触新东西;利用医院和省立医院专家结成的帮扶关系,利用一切时机向专家学习。每周定期专家来时面对面学,遇到疑难问题直接到省立医院学,给专家打电话学。
更重要的,是他们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作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时间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和进修,提高自身素质。
趁着年轻,多学点东西。不能光看片子,CT、彩超、磁共振,都要会看。他们认为,影像是个综合专业,不能光看一种图像,要全会看,同时还要懂得一些常见病大体治疗路径,给病人的治疗提供一个有效的指导。
这就是槐荫医院影像人对自己的要求。
#p#副标题#e#
“现在科室人才年龄出现了断层,下一步我们要做好传帮带,继续不遗余力培养全能影像人才。”槐荫医院影像科主任徐重阳深觉肩上的担子不轻。
将最好的影像献给患者
别看是区级医院,来检查治疗的患者可不少。
一位需要做腹部强化CT的病人,刚开始到了省级大医院,医院告诉他费用需要2000多元,他感觉贵,经过多方打听,犹疑着来到槐荫医院。令他想不到的是,不用排太久队,也没用等上半天,很快出来了检查结果。费用才花了700多元。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家区级医院做出的影像结果效果质量都不差!
来此就医,是真正的实惠和方便。不仅不用排队等候,随来随做随看,收费比省级医院优惠一半还多。
更重要的,他们享受的是省级专家的服务水平,省立医院专家每周来定期坐诊指导,疑难病例可实现随时和专家沟通,解疑答惑。
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对于医院来说,提高质量和水平,减小患者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出,这才是正道!
“做最好的影像” 。影像科主任徐重阳这样定义科室的服务格言。
一句“最好”,其含义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
对于一个医院的一个科室而言,“最好”就是业务技能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不断优化。具体地讲,就是让患者来到医院,来到科室,能享受真正舒心贴心的医疗服务,
槐医影像人的做法是,从细微处入手,力求处处方便、惠及患者。像CT检查,尽量缩短时间,用最小剂量,以尽量减小患者受损伤程度,尽量做到急症病人随来随拿结果,等候时间不超过十分钟,一卡通病人不超过二十分钟,疑难病人及时组织会诊。
采访中,徐主任告诉我们,科室的一切都充分考虑病人的利益。就连在科室装修设计上,为了充分考虑患者的需要,方便患者,装修机房时,他和基建科同志去别的医院参观学习,看人家的设计,回来后借鉴了人家好的经验,在装修设计时注重人性化。
“你看,我们就连地面都是防静电的。”徐主任不无自豪地说。
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由于图像清晰,扫描时间短,服务好,相比大医院收费低,吸引来了社区,周边、省市级医院的不少患者来此就医检查。